國發會當時強調,政府積極推動「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」,營造「0-5歲全面關照」友善育兒環境,希望透過擴大公共化教保服務量、建置托育準公共化機制,以及擴大發放育兒津貼等具體策略,提升國人生育意願,以達到2030年生育率回升到1.4人的目標。
生育率究竟為何低迷不振?除了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改變之外,花蓮民宿或許更殘酷的現實是,由於養育、就學、居住成本日漸高漲,導致許多年輕人即使願意結婚,卻礙於龐大的經濟壓力而「不敢生」。
即便政府祭出種種政策,是否會有具體成效猶未可知,但從幾項迫在眉睫的關鍵數字來看,台灣已經深陷老年、少子化的泥淖,長此以往,恐怕也將從「沒錢可生」演變至「沒人可生」。
先看國發會去年8月發布的2018年至2065年人口推估,我國將於2021年達到總人口高峰2,361萬人,此後便進入人口負成長,較前次推估時點提前三年,人口紅利也將於2027年消失,揮別逾30年的勞動力黃金時期。
國發會人口推估每二年更新一次,自1951年以來,我國婦女生育率呈現長期下降趨勢,限縮人口成長動能,未來總人口成長由正轉負,凡此種種均是值得注意的警訊。
2017年新生兒人數跌破20萬人,65歲以上老年人口也已正式超越15歲以下兒童人口,預估未來10年,台灣各級學校的學齡人口將較10年前減少一至三成,至2054年時,總人口數將低於2,000萬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